隔壁的A口 / 微軀│ 參展藝術家
楊祐丞
媒體藝術創作者楊祐丞(Randy),生於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在學。作品從早前討論以視覺為主導的動力裝置,近期逐漸轉向了「聲音」,或說以「聲音」為主導的自製裝置(device),研究較晚期才被藝術實踐納入討論的聲音如何能夠完成影像未竟的難題。作品材料多是經由創作者各處蒐羅被淘汰的影像或聲音設備,透過有如音像剪輯的手法拼湊,生產出的新紋理就像是穿越時空藩籬的感官通道。近期作品《Randy 9》,將東、西方不同文化的自製樂器脈絡並置,並試著鑽出屬於自己的破口,探究肢體在操作魔改(circuit bend)生活電器中的即興部屬以及聲響製造。《Randy 7》中則透過提供一套「肢體─圖像」的轉換邏輯,藉由輸入端的改動而影響圖像生產的軌跡,並討論新關係的創造。
閱讀更多...
媒體藝術創作者楊祐丞(Randy),生於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在學。作品從早前討論以視覺為主導的動力裝置,近期逐漸轉向了「聲音」,或說以「聲音」為主導的自製裝置(device),研究較晚期才被藝術實踐納入討論的聲音如何能夠完成影像未竟的難題。作品材料多是經由創作者各處蒐羅被淘汰的影像或聲音設備,透過有如音像剪輯的手法拼湊,生產出的新紋理就像是穿越時空藩籬的感官通道。近期作品《Randy 9》,將東、西方不同文化的自製樂器脈絡並置,並試著鑽出屬於自己的破口,探究肢體在操作魔改(circuit bend)生活電器中的即興部屬以及聲響製造。《Randy 7》中則透過提供一套「肢體─圖像」的轉換邏輯,藉由輸入端的改動而影響圖像生產的軌跡,並討論新關係的創造。
閱讀更多...
彭思錡
1995年生於臺灣桃園,創作養分來自東方的書畫裝裱、工藝精神,為了探索書畫經驗的可能,作品多以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實踐,並帶入日常親密物件,聯結個人情感與生命之間的消長,試圖並存輕與重、逝去與保存、虛構與真實的關係,牽引出一條通往私密深淵的路徑。
閱讀更多...
1995年生於臺灣桃園,創作養分來自東方的書畫裝裱、工藝精神,為了探索書畫經驗的可能,作品多以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實踐,並帶入日常親密物件,聯結個人情感與生命之間的消長,試圖並存輕與重、逝去與保存、虛構與真實的關係,牽引出一條通往私密深淵的路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