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影像:難言之影 Infra-Image 何昆瀚個展 ──── 福利社B區
虛幻主體 Phantasm 段沐個展 ──── 福利社A區
虛幻主體 Phantasm 段沐個展 ──── 福利社A區
展覽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日期|2023/05/13 (六) - 06/10 (六)
參觀時間|週二-週六 11:00 - 19:00
展覽論述
《薄 影像:難言之影》,何昆瀚個展
「光」、「聲音」、「建築」、「物件」此檔展覽中的內容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在展示空間中特有美學刺激,這些刺激不同於感官刺激,能夠繞過身體直接以大腦做為接收器官,召喚出視覺與知覺上的「認識」,並透過神經系統向外傳導致視網膜和肌膚的皮膜上 ──在皮膜「內面」投影出影像、體感一般的感知幻覺(simulation),並與皮膜「外面」的實際體感(perception) 形成一種「次薄(infra-mince)」般的微妙差異。
這種對感知系統的逆向操作,為身體提供一種新的導向方式:大腦內部自行塑造的身體感知,不再依賴於身體外部實際的感官刺激,而是將實際感知上的矛盾與誤差,調節成個人在經驗、美學上所習得(acquisition)的模樣來理解,在這過渡的一瞬間,真實與虛擬,影像與實在物,都將從現實中碎化成光譜,重新組合成「觀者以習得技術作為詮釋的影像」。
《虛幻主體 Phantasm》為藝術家段沐於台灣的首次個展。展覽名稱指涉當代人類在虛擬空間中具有實在與虛幻的雙重特性。隨著技術發展,人類的身體與感知得以在虛擬空間中被模擬,並與虛擬物件與空間產生互動與連結。從後人類(post-humanism)理論的觀點而言,人類正從傳統人本主義,以真實個體為單位的狀態邁向虛擬化、分散化,也就是我們不在「擁有」主體,而只是暫時存取(access)主體。
「光」、「聲音」、「建築」、「物件」此檔展覽中的內容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在展示空間中特有美學刺激,這些刺激不同於感官刺激,能夠繞過身體直接以大腦做為接收器官,召喚出視覺與知覺上的「認識」,並透過神經系統向外傳導致視網膜和肌膚的皮膜上 ──在皮膜「內面」投影出影像、體感一般的感知幻覺(simulation),並與皮膜「外面」的實際體感(perception) 形成一種「次薄(infra-mince)」般的微妙差異。
這種對感知系統的逆向操作,為身體提供一種新的導向方式:大腦內部自行塑造的身體感知,不再依賴於身體外部實際的感官刺激,而是將實際感知上的矛盾與誤差,調節成個人在經驗、美學上所習得(acquisition)的模樣來理解,在這過渡的一瞬間,真實與虛擬,影像與實在物,都將從現實中碎化成光譜,重新組合成「觀者以習得技術作為詮釋的影像」。
《虛幻主體 Phantasm》為藝術家段沐於台灣的首次個展。展覽名稱指涉當代人類在虛擬空間中具有實在與虛幻的雙重特性。隨著技術發展,人類的身體與感知得以在虛擬空間中被模擬,並與虛擬物件與空間產生互動與連結。從後人類(post-humanism)理論的觀點而言,人類正從傳統人本主義,以真實個體為單位的狀態邁向虛擬化、分散化,也就是我們不在「擁有」主體,而只是暫時存取(access)主體。
《虛幻主體》,段沐個展
《虛幻主體 Phantasm》將展出兩件虛擬實境和一件雙頻道動畫。虛擬實境作品《幻體》與《蝴蝶夢:物化機器》不同於一般的虛擬實境是透過沈浸感將觀者的感知帶往「他處」。恰好相反,《幻體》與《蝴蝶夢:物化機器》是透過重新部署觀者的虛擬身體(virtual body)與真實身體,使觀者在虛擬空間中照見自身,同時探索自身在虛擬空間中的「此處」。雙頻道動畫《影答形》則使用東方園林空間為參照,建構兩者既平行又對稱的影像,並以第一人稱視角將觀者的帶入虛擬空間之中,進而重新詮釋身體感在虛擬與數位經驗下的共時性狀態。
在傳統東方的宇宙觀中,主體本身即是虛無的、可跨越的,然而這種觀點並非否定主體的重要性,而是反映主體與客體之間平等且交互跨越的可能性。展覽嘗試從東方思維探索主體性與身體感在虛擬空間中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類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虛幻主體 Phantasm》將展出兩件虛擬實境和一件雙頻道動畫。虛擬實境作品《幻體》與《蝴蝶夢:物化機器》不同於一般的虛擬實境是透過沈浸感將觀者的感知帶往「他處」。恰好相反,《幻體》與《蝴蝶夢:物化機器》是透過重新部署觀者的虛擬身體(virtual body)與真實身體,使觀者在虛擬空間中照見自身,同時探索自身在虛擬空間中的「此處」。雙頻道動畫《影答形》則使用東方園林空間為參照,建構兩者既平行又對稱的影像,並以第一人稱視角將觀者的帶入虛擬空間之中,進而重新詮釋身體感在虛擬與數位經驗下的共時性狀態。
在傳統東方的宇宙觀中,主體本身即是虛無的、可跨越的,然而這種觀點並非否定主體的重要性,而是反映主體與客體之間平等且交互跨越的可能性。展覽嘗試從東方思維探索主體性與身體感在虛擬空間中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類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薄 影像:難言之影 │ 藝術家介紹
何昆瀚
1992出生於台北,擁有建築與藝術兩種創作歷程,擅長使用「現地製作的媒體裝置」,透過反身性的操弄,挑戰觀眾身體感知與大腦判斷之間的盲區,作品常關注藝術作品與建築在影像與空間上的競爭與矛盾,使用現地的物件和材料,以合乎情理但意料之外的方式,讓觀眾重新思考當代藝術和展示空間的意義和價值。
何昆瀚
1992出生於台北,擁有建築與藝術兩種創作歷程,擅長使用「現地製作的媒體裝置」,透過反身性的操弄,挑戰觀眾身體感知與大腦判斷之間的盲區,作品常關注藝術作品與建築在影像與空間上的競爭與矛盾,使用現地的物件和材料,以合乎情理但意料之外的方式,讓觀眾重新思考當代藝術和展示空間的意義和價值。
虛幻主體 │ 藝術家介紹
段沐
出生於1994年,段沐是一位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作為藝術家,段沐以東亞文化與哲學辯證為體系,結合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試圖重新詮釋東亞文化語境下的身體感知、空間與時間性。創作媒材包含虛擬實境、生成影像、3D電腦動畫和東方媒材等。作品曾於台北、蘇黎世、雅典、克拉克夫、普拉托、北京、山梨等城市展出。
段沐
出生於1994年,段沐是一位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作為藝術家,段沐以東亞文化與哲學辯證為體系,結合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試圖重新詮釋東亞文化語境下的身體感知、空間與時間性。創作媒材包含虛擬實境、生成影像、3D電腦動畫和東方媒材等。作品曾於台北、蘇黎世、雅典、克拉克夫、普拉托、北京、山梨等城市展出。
探索真實與虛擬的交錯:何昆瀚、段沐 雙個展《 薄 影像:難言之影 》、《 虛幻主體 Phantasm 》
福利社將於5月13日至6月10日展出何昆瀚、段沐雙個展《薄 影像:難言之影》、《虛幻主體 Phantasm》,兩展覽皆透過或虛或實的呈現方式,探討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係。《薄 影像:難言之影》展覽中的光、聲音、建築和物件通過逆向操作引起大腦的認識和感知,提供了一種新的身體感知方式。觀者可藉由自身個人經驗、美學刺激將真實和虛擬重新組合成影像。《虛幻主體Phantasm》則是展示了三件作品,透過重新部署觀者的虛擬身體和真實身體,在虛擬空間中探索主體性和身體感,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眼見為實,腦知為實?當代藝術如何與展示空間互動?藝術家在福利社展覽空間試圖以現地製作的媒體裝置回答這個問題。透過光、聲音和展場原有物件構成的作品,藝術家挑戰觀眾身體感知與大腦判斷之間的盲區,造成感官與大腦的矛盾,讓人不禁發出「在那裡的究竟是影像?還是物件?」的疑問。參考杜象提出的「次薄(infra-mince)」概念,何昆瀚的作品創造了這種存在於兩種感覺、維度之間,相似而無法覺察的狀態,觀者的感知被略過,取而代之是大腦依據過往經驗所下的判斷,因此形成錯誤的認知與感知的幻覺,真實物件與虛擬影像,被重新組合為觀者自己詮釋的影像。
人們使用通訊軟體、電玩遊戲等數位產品時,以自己創造的「替身」存在於這些虛擬空間,替身既能感知,也能輕易脫離那個空間,感受因此顯得真實又虛幻,主體是否真實存在?藝術家分別從「莊周夢蝶」的故事、佛教修行方法「不淨觀」、東方園林建築切入,嘗試從東方思想探索人在虛擬空間中的主體性與感受性。段沐透過虛擬實境和動畫作品,呈現人們游走於現實與虛擬的數位時代下,主體/客體、看/被看關係的轉變,另一種身體被建構、被想像的路徑,探索身體在現實和虛擬空間的感受性,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類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福利社將於5月13日至6月10日展出何昆瀚、段沐雙個展《薄 影像:難言之影》、《虛幻主體 Phantasm》,兩展覽皆透過或虛或實的呈現方式,探討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係。《薄 影像:難言之影》展覽中的光、聲音、建築和物件通過逆向操作引起大腦的認識和感知,提供了一種新的身體感知方式。觀者可藉由自身個人經驗、美學刺激將真實和虛擬重新組合成影像。《虛幻主體Phantasm》則是展示了三件作品,透過重新部署觀者的虛擬身體和真實身體,在虛擬空間中探索主體性和身體感,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眼見為實,腦知為實?當代藝術如何與展示空間互動?藝術家在福利社展覽空間試圖以現地製作的媒體裝置回答這個問題。透過光、聲音和展場原有物件構成的作品,藝術家挑戰觀眾身體感知與大腦判斷之間的盲區,造成感官與大腦的矛盾,讓人不禁發出「在那裡的究竟是影像?還是物件?」的疑問。參考杜象提出的「次薄(infra-mince)」概念,何昆瀚的作品創造了這種存在於兩種感覺、維度之間,相似而無法覺察的狀態,觀者的感知被略過,取而代之是大腦依據過往經驗所下的判斷,因此形成錯誤的認知與感知的幻覺,真實物件與虛擬影像,被重新組合為觀者自己詮釋的影像。
人們使用通訊軟體、電玩遊戲等數位產品時,以自己創造的「替身」存在於這些虛擬空間,替身既能感知,也能輕易脫離那個空間,感受因此顯得真實又虛幻,主體是否真實存在?藝術家分別從「莊周夢蝶」的故事、佛教修行方法「不淨觀」、東方園林建築切入,嘗試從東方思想探索人在虛擬空間中的主體性與感受性。段沐透過虛擬實境和動畫作品,呈現人們游走於現實與虛擬的數位時代下,主體/客體、看/被看關係的轉變,另一種身體被建構、被想像的路徑,探索身體在現實和虛擬空間的感受性,並進一步提問「當代人類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感知自身?」

探索真實與虛擬的交錯:何昆瀚、段沐雙個展.pdf |
開 幕|2023 / 05 / 13 Sat. 14:00
座談一 〈虛幻主體〉段沐個展 藝術家講座I | 2023 / 05 / 13 Sat. 15:30
與談人|沈伯丞
座談二 〈虛幻主體〉段沐個展 藝術家講座II|2023 / 05 / 20 Sat. 15:30
與談人|莊偉慈
座談三 〈薄 影像: 難言之影〉何昆瀚個展 藝術家講座| 2023 / 05 / 27 Sat. 14:30
與談人|高重黎、王俊傑
座談一 〈虛幻主體〉段沐個展 藝術家講座I | 2023 / 05 / 13 Sat. 15:30
與談人|沈伯丞
座談二 〈虛幻主體〉段沐個展 藝術家講座II|2023 / 05 / 20 Sat. 15:30
與談人|莊偉慈
座談三 〈薄 影像: 難言之影〉何昆瀚個展 藝術家講座| 2023 / 05 / 27 Sat. 14:30
與談人|高重黎、王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