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
許芯慈個展| Jui-Tsz SHIU Solo Exhibition
許芯慈個展| Jui-Tsz SHIU Solo Exhibition
展覽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日期|2023.04.08 (六) – 2023.05.06 (六)
參觀時間|週二-週六 11:00 - 19:00
展覽論述
在移居異地後頻繁地更換居所,身體像是從未落地般地持續懸置在移居的過程中。當我將尚 未脫離過往空間的身體試探地置入所在的場所時,我對於空間的感知便陷入記憶與現實的混 沌裡,身體及意識彷彿構築了一個容身的場所,在緩慢移居過程中的、記憶與現實的銜接地 帶。我不停地想像這個安適場所的結構,並希望為它定名,以理性且實際的方法,確立往返 於這個抽象場所的路徑。我審視接近這個場所的不同方式,同時理解這種意象上的追尋、精 神性的追求或是詩意的想像,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對空間的依戀以及身體感的深刻連結。
為尋找接近的方法,我回望自身與不同空間的連結,反覆地檢視對於空間的記憶、情感經驗 及身體感知,試圖在其中歸納出某種程序,以便我能攜帶並得以在任何地方展開。我想這類 似於打包的動作。記憶空間的步驟、想像空間的步驟、內化空間的步驟與體現的步驟就如同 將事物整理、分類、收納與打包。我以藝術作為媒介,嘗試找尋不同打包 ( 記憶、想像、內 化、體現 ) 空間的方式。
展覽《打包的方式》觀察人與空間之間的連繫,藉由反覆地回憶、想像,依循著情感、經驗與認知,探尋往返記憶場所的路徑,將地理場所轉換為精神性的空間;將身體感緩慢的移居過程壓縮為片刻。展覽運用幽微的敘事方式,以空間裝置、錄像、聲音、物件等,將對於空間龐雜的情感與記憶,打包進身體。《打包的方式》是為身體感的移居做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
為尋找接近的方法,我回望自身與不同空間的連結,反覆地檢視對於空間的記憶、情感經驗 及身體感知,試圖在其中歸納出某種程序,以便我能攜帶並得以在任何地方展開。我想這類 似於打包的動作。記憶空間的步驟、想像空間的步驟、內化空間的步驟與體現的步驟就如同 將事物整理、分類、收納與打包。我以藝術作為媒介,嘗試找尋不同打包 ( 記憶、想像、內 化、體現 ) 空間的方式。
展覽《打包的方式》觀察人與空間之間的連繫,藉由反覆地回憶、想像,依循著情感、經驗與認知,探尋往返記憶場所的路徑,將地理場所轉換為精神性的空間;將身體感緩慢的移居過程壓縮為片刻。展覽運用幽微的敘事方式,以空間裝置、錄像、聲音、物件等,將對於空間龐雜的情感與記憶,打包進身體。《打包的方式》是為身體感的移居做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
藝術家介紹 │ 許芯慈
作品多運用空間裝置、影像與雕塑詮釋對於地方的理解、記憶與身體感,以虛構或實質的 行動作為 呼喚感性經驗與想像的途徑,並觀察地方在認知及現實之間的流動與投射。近期 創作探索移⺠者跨 越地方的心理過程,以實質事物作為其精神性的比喻及象徵。
簡歷
1995 出生於臺灣臺南,現生活、工作於臺北
學歷
2019-2021 荷蘭 Frank Mohr Instituteu 研究所 媒體藝術設計與科技
2014-201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聯展
2023 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2022 A Hymn or a Twinge,Galerie Noord,格羅寧根,荷蘭
2022 夢回數位孿生之詩,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22 De Belofte,Kunstliefde,烏特勒支,荷蘭
2022 May the Art World Tear Us Apart Til We Meet Again,Bierumer School
2021 Fried Together,Kunstpodium T,蒂爾堡,荷蘭
2021 秘密路線,南海藝廊,臺北,臺灣
2021 Essential Interests,Kunstliefde,烏特勒支,荷蘭
2021 Detour,Former Sugar Factory,格羅寧根,荷蘭
2020 Wildvang,Kunstpunt,格羅寧根,荷蘭
2020 Clash Lab,Clash Festival,格羅寧根,荷蘭
2020 We Care A Lot,線上展覽,格羅寧根,荷蘭
2020 Re:Mote,Re:Search Gallery,格羅寧根,荷蘭
2020 Circle Doing Word,線上展覽,格羅寧根,荷蘭
2020 Re:present #1,Koepelzaal,格羅寧根,荷蘭
2018 The Wandering Land:王俞晴、許芯慈聯展,中正東路 38-1 號,新北
2018 藝術新聲,大墩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8 不會飛的豬 - 創作卓越獎,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7 PM2.5,當代一畫廊,臺北,臺灣
2017 大石代特展,花蓮石雕博物館,花蓮,臺灣
2016 偽冒險:王俞晴、許芯慈聯展,八又二分之一空間,臺北,臺灣
2016 從另一個世界,有藝術畫廊,南投,臺灣
2016 綠茶貝果,好思當代,臺北,臺灣
駐村
2022 Witte Rook,布雷達,荷蘭
獲獎與補助
2023 高雄獎入選
2022 Amarte 視覺藝術補助
2021 蒙德里安基金會搭建補助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術研究者
2021 Kunstpunt Lutch 補助
2020 CBK Groningen Hendrik de Vriesstipendia 入選與觀眾獎
2019-2020 荷蘭漢斯應用科技大學獎學金
2019 臺灣陶藝獎入選
2018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
2017 臺北藝術大學第 31 屆系展首獎
簡歷
1995 出生於臺灣臺南,現生活、工作於臺北
學歷
2019-2021 荷蘭 Frank Mohr Instituteu 研究所 媒體藝術設計與科技
2014-201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聯展
2023 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2022 A Hymn or a Twinge,Galerie Noord,格羅寧根,荷蘭
2022 夢回數位孿生之詩,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22 De Belofte,Kunstliefde,烏特勒支,荷蘭
2022 May the Art World Tear Us Apart Til We Meet Again,Bierumer School
2021 Fried Together,Kunstpodium T,蒂爾堡,荷蘭
2021 秘密路線,南海藝廊,臺北,臺灣
2021 Essential Interests,Kunstliefde,烏特勒支,荷蘭
2021 Detour,Former Sugar Factory,格羅寧根,荷蘭
2020 Wildvang,Kunstpunt,格羅寧根,荷蘭
2020 Clash Lab,Clash Festival,格羅寧根,荷蘭
2020 We Care A Lot,線上展覽,格羅寧根,荷蘭
2020 Re:Mote,Re:Search Gallery,格羅寧根,荷蘭
2020 Circle Doing Word,線上展覽,格羅寧根,荷蘭
2020 Re:present #1,Koepelzaal,格羅寧根,荷蘭
2018 The Wandering Land:王俞晴、許芯慈聯展,中正東路 38-1 號,新北
2018 藝術新聲,大墩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8 不會飛的豬 - 創作卓越獎,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7 PM2.5,當代一畫廊,臺北,臺灣
2017 大石代特展,花蓮石雕博物館,花蓮,臺灣
2016 偽冒險:王俞晴、許芯慈聯展,八又二分之一空間,臺北,臺灣
2016 從另一個世界,有藝術畫廊,南投,臺灣
2016 綠茶貝果,好思當代,臺北,臺灣
駐村
2022 Witte Rook,布雷達,荷蘭
獲獎與補助
2023 高雄獎入選
2022 Amarte 視覺藝術補助
2021 蒙德里安基金會搭建補助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術研究者
2021 Kunstpunt Lutch 補助
2020 CBK Groningen Hendrik de Vriesstipendia 入選與觀眾獎
2019-2020 荷蘭漢斯應用科技大學獎學金
2019 臺灣陶藝獎入選
2018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
2017 臺北藝術大學第 31 屆系展首獎
「打包的方式」是為身體感的移居做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 -許芯慈個展《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
在頻繁更換居所的過程中,身體與意識彷彿為不適應的自己,建構出了一個容身之所,那是記憶亦或是現實?想像或是遠方?
以此提問揭開展覽的序幕,褔利社FreeS Art Space 2023年度的第一檔個展《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將於 2023 年 04 月 08 日至 2023 年 05 月 06 日展出, 藝術家創作中多運用空間裝置、影像與雕塑詮釋對於地方的理解、記憶與身體感,以虛構或實質的行動作為呼喚感性經驗與想像的途徑,並觀察地方在認知及現實之間的流動與投射。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探索移⺠者跨越地方的心理過程,以實質事物作為其精神性的比喻及象徵。此次展出許芯慈透過幽默的敘事方式,以及對於空間裝置、錄像、聲音等媒材的運用,將對空間龐雜的情感與記憶,打包進身體。
展覽以「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為名,透過類似於「打包」中整理、分類及收納的動作,得以記憶、想像並內化空間,以藝術作為媒介,嘗試找尋不同打包 ( 記憶、想像、內化、體現 ) 空間的方式,並以理性且實際的方法,確立往返於記憶中安適場所,這個抽象空間的路徑,並試圖歸納出某種程序,以便攜帶並得以在任何地方展開,將地理場所轉換為精神性的空間;將身體感緩慢的移居過程壓縮為片刻。
「打包」不僅是為身體感移居所做的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我們只能透過不斷地探索新的打包方式,加強自身與空間的連結,將空間打包,將記憶收納,並存放於自身意識之中。
在頻繁更換居所的過程中,身體與意識彷彿為不適應的自己,建構出了一個容身之所,那是記憶亦或是現實?想像或是遠方?
以此提問揭開展覽的序幕,褔利社FreeS Art Space 2023年度的第一檔個展《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將於 2023 年 04 月 08 日至 2023 年 05 月 06 日展出, 藝術家創作中多運用空間裝置、影像與雕塑詮釋對於地方的理解、記憶與身體感,以虛構或實質的行動作為呼喚感性經驗與想像的途徑,並觀察地方在認知及現實之間的流動與投射。近期創作多關注在探索移⺠者跨越地方的心理過程,以實質事物作為其精神性的比喻及象徵。此次展出許芯慈透過幽默的敘事方式,以及對於空間裝置、錄像、聲音等媒材的運用,將對空間龐雜的情感與記憶,打包進身體。
展覽以「打包的方式 The Ways to Pack」為名,透過類似於「打包」中整理、分類及收納的動作,得以記憶、想像並內化空間,以藝術作為媒介,嘗試找尋不同打包 ( 記憶、想像、內化、體現 ) 空間的方式,並以理性且實際的方法,確立往返於記憶中安適場所,這個抽象空間的路徑,並試圖歸納出某種程序,以便攜帶並得以在任何地方展開,將地理場所轉換為精神性的空間;將身體感緩慢的移居過程壓縮為片刻。
「打包」不僅是為身體感移居所做的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我們只能透過不斷地探索新的打包方式,加強自身與空間的連結,將空間打包,將記憶收納,並存放於自身意識之中。

新聞稿:「打包的方式」是為身體感的移居做練習,也是空間意識的持續狀態_—_打包的方式the_ways_to_pack_許芯慈_個展.pdf |
開 幕|2023 / 04 / 08 Sat. 14:30
展覽座談| 2023 / 04 / 08 Sat. 15:30
與談人|王德瑜
藝術家導覽|2023 / 04 / 22 Sat. 15:00
展覽座談| 2023 / 04 / 08 Sat. 15:30
與談人|王德瑜
藝術家導覽|2023 / 04 / 22 Sat. 15:00